亚洲A片无码精品毛片色戒
其实人们没有那么关注你
日期:2025-05-23  发布人:思想政治教育部  浏览量:0

你也有美丽羞耻症吗?


我今天上班穿了一件新买的红色大衣,特别得意。

它的版型质地颜色都非常满意,但是有一个缺点,她红得太热烈太突出,会让我在人群中“很显眼”。

一路上我会小心不让大衣碰到脏东西、总是调整衣领到合适的位置、任何可以反光的地方都要确认下我的状态是否OK、路上是否有行人在看我。

到公司没有任何意外发生,甚至让人有些失望——这件大衣的红并没有很突出,路上没什么人看我,我也不过是通勤路上的一个匆匆路人而已。

这让我想到了前段时间看到的一个词“美丽羞耻症”。

所谓“美丽羞耻症”,是指自己一旦打扮得光鲜靓丽,就局促到不敢出门见人。只有换上T恤、卫裤等普通样式的衣服,才觉得舒服自在

以下这些表现你是否也有呢?

一些好看的衣服,平常穿起来很别扭,但到陌生的城市就会很坦然;

精致的妆容一出门就会担心自己的脸很怪、妆容太夸张或太浓了;

衣橱里有些喜欢但是觉得没法穿出门的衣服;

精心打扮出门,一碰到那些看起来“毫不费力”的潮人或天然美人时就会觉得自己是土狗;

如果上面描述跟你都很相似,那可能你也是个“美丽羞耻症”患者。

 

我们为何会因为自己的美丽而感到羞耻呢?

每当我们对自己的想法产生疑问时,都是一个向内探索的好机会。

自尊感与配得感

有“美丽羞耻症”的人可能有一个不稳定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会依赖于他人的反馈。

在得到夸奖时,可能会高兴,但同时会担心他人的夸奖是否是真的,自己没有那么好;而在得到负面评价时,则会深信不疑,自己是真的不好。

在信念深处,抱有是一种“我不好”“我不可爱”“我没有价值”的信念。

这样的信念往往跟过往一些糟糕的经历有关。比如被歧视的经历,被拒绝、被孤立的事件,再比如早年成长过程中,当我们表达自己的需要时,并没有得到养育者的回应,甚至被惩罚和批评。

这些糟糕的事情,不仅会给我们带来伤害,还会让我们产生一种不可控的感觉。为了抵御这种不可控,我们往往会把这些经历合理化,常见的方式,就是自我归因:就是因为我不好,才会经历这样的事。心通过把问题归咎于自己身上,贬低和伤害自己,会让人为完全随机的事件注入意义,让这个事情重新变得可控。

当这种自我归因被反复强化,“我不好”的自我信念就形成了。

这种负面的自我信念,会反过来影响我们的自尊水平,进而影响我们的配得感:因为我不好,所以我不该得到好东西(好的心情/伴侣朋友/工作/生活环境)。在他们做一件事时,会更倾向预测不太好的结果。相比于欣赏和夸奖,他们更容易筛选和认同别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

退缩与羞耻感

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认为,自体(self)是婴儿天生的内在潜能与父母或自体客体(重要他人)之间互相作用的结果。

核心自体的正常发展有三个方式:夸大性移情、理想化移情和孪生移情。

一方面婴儿会借助满足镜像需要与赞扬需要的课题表象形成自己的凝聚性、夸大性自体,更通俗的说法是孩子通过重要养育者的夸奖鼓励等形成自信;另一方面婴儿仰仗理想化需要给予共情回应的自然客体形成理想化父母表象,即重要养育者给孩子形成一个好榜样,让孩子长大以后想成为养育者那样的人。若婴儿能够得到父母足够而适当的养育,夸大性自体会成为健康的野心,理想化父母则会内化为理想与价值观。

若一个孩子的父母在养育的过程中对TA总是忽视的、没有回应的、打击的、暴戾的,夸大性自体发展受挫,孩子则有可能担心失败变得退缩,不敢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或极尽办法吸引他人的注意力,得到关注和赞扬;若孩子的父母无法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榜样,孩子则可能无法形成理想化的父母表象,而带有强烈的羞耻感。

当我们在穿上一件特别的衣服,进行了与往常不同的打扮时,我们希望获得他人的关注但又害怕出错,所以又退回到安全的区域,用那张面目模糊的脸继续生活。

 

我们怎样去处理自己的这种羞耻感呢?

1.人们没有那么关注你

一个事实是:人们没有你想象中的那样关注你。

1999年,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心理学教授汤姆·季洛维奇(Thomas Gilovich)和美国心理学家肯尼斯·萨维斯基(Kenneth Savitsky)在期刊上发表“聚光灯效应”的实验,验证了人们总认为自己是一切的中心,是所有情境的焦点:

他们要求受试者穿上印有过气歌星头像的T恤,走进已有5人的房间。研究人员先询问穿T恤的受试者,觉得有多少人注意到身上这件有点糗的T恤?再去问另外5人是否注意到T恤上的头像?结果显示,“穿T恤的学生”觉得有5成以上的人都注意到他的衣服,但是针对其他5人的调查,却只有1成看清楚T恤上是什么图案。

季洛维奇和萨维斯基由此推论:人们太在乎和自己有关的事物,以为别人的目光都聚集在自己身上,这就是聚光灯效应。

所以有的时候并不是别人在盯着我们看,而是我们在追寻别人的目光;而且我们人类天生会感知他人的目光,我们总是会敏锐的捕捉到他人的目光,所以有时我们看到路人在看我们,实际上是TA也感受到了你在看TA。

2.尝试抬起头、打开肩膀、有力地调动自己的肌肉

当你焦虑时,不随意肌如心肌、平滑肌的形状与运动都会相应变化,使得身体进入“战或逃”状态,好像整个人都绷直了。这些变化都会消耗能量。所以有的时候我们虽然好像什么都没干,但是一天下来会非常的累 。而此时我们似乎忘记了如何对身体进行控制,我们的四肢似乎绵软无力,人看起来没精神。

我们的心理会影响身体,身体的状态也会反过来影响心理的状态。

在察觉到焦虑紧张的时候,有意识的下沉肩膀、打开胸腔、直起腰背、调动自己的核心肌群,用腹肌和臀肌带动大腿行走。有意识地调动随意肌可以让我们在担心失控的当下获得掌控感。

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添加一些正念和体育训练,让好自己能够更地感知和调动自己的肌肉。而且诸多研究表明,体育参与与更高的自尊、幸福感、幸福感和减少焦虑之间存在关系。

所以啊,还得要运动,在身体有力量时,我们的心理也会更有力量。

3.角色转变:

我们还可以尝试将自己从被观察者转变成为主动的观察者,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你可以将精心打扮的自己看成一个社会实验,

l 当你穿上这件美丽的衣服出门时,观察自己的情绪变化、身体变化,你的行为动作、你的语言神态是否有变化;

l 你也可以将自己的目光主动转向他人,当你进入到人群当中时,是否有人将目光转向你,有几个?男人还是女人?他们是赞许、嫉妒、诋毁、羡慕?

l 当你进入到这个场域时,空间里的其他人和物有什么变化吗?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在认知、情绪行为三者中,认知扮演着中介与协调的作用。认知对个人的行为进行解读,这种解读影响着个体最终采取行动。

当你将自己的角色从一个被评价者转变为观察者时,对于现实事件的解读——认知就发生了改变。而对于行动的影响,则会从担心出错、处处谨慎转变为允许多种情况的发生,将自己从被踩在脚底的被评判者变成一个掌控全场的人,直接变身爽文主角,想想就很开心。

 

4..尝试找到一个榜样

在“二”的部分当中讲到:核心自体的正常发展有三个方式,分别是夸大性移情、理想化移情和孪生移情

当前两种需要都无法得到满足时,个体会寻找一个与TA有相似经历、才能、技巧的客体来满足对孪生的自体客体的需求,使失败的功能得以补偿与恢复。许多青少年狂热地追星,或许正是在养育者那里没有得到好的关注与回应,也无法获得理想化客体,转而从与自己年龄相仿、经历相仿的IDOL身上获得满足与补偿,这是他们获得成长力量的一种方式。

所以,我们也可以为自己寻求一个精神或风格偶像,去学习TA的风格打扮再到仪态神情、思考方式、自我规划等。不是让大家跟风,而是让自己能有一个成长的指引方向,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自己、完善自己直到成为一个真正的自己。

5.不要埋怨自己,要指责他人

如果真的有人对你的穿衣指指点点呢?只要我们没有侵犯他人合法权益、触犯环境默认的禁忌,且没有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背离,若还是有人跳出来指责你的穿衣,那是TA没有礼貌、不懂如何去尊重与己不同的个体,活在自己僵化的标准之中。那是TA的问题可不是你的哦。不要随便埋怨自己,要指责他人。

 

写在最后

有时候有些不确信、怀疑自己很正常,但不要放弃探索和尝试。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