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需要一台跑步机吗?——为什么会不停消费
1.我真的需要一台跑步机吗?
今天刚加了一个本地捡漏群,大家在群里出售和购买闲置物品。
我最近在盘算着买个家用跑步机,但又担心三分钟热度,几千块钱买个占地方的晾衣架,所以想搞个二手的回来先用用看。
“问问跑步机,有二手吗?”
消息刚发,就有2个人加好友私聊,然后群里还有3个回复——所以150人的群,至少有5个人买了跑步机。
“这个群跑步机含量很高呀”
“群里人均一台跑步机”
大家在群里七嘴八舌地聊起来,大概半小时功夫,2个人出平衡车,5个人出乐器,还有一个炫耀自己捡来的闲置猫猫。看样子大家都买了许多没用的东西。
我真的需要一台跑步机吗?看着地上好几个还没拆封的快递,恍惚了一下,会不会我也会成为一个出跑步机闲置的卖家?
2.当我们在买一样东西时,到底在买什么?
电视剧《三十而已》中,顾佳为了能够打入富太太圈,买了一个爱马仕包包,丈夫许幻山疑惑地问道,什么包这么贵,都能买辆车了。
“包”作为一件生活用品,本义是指装东西的容器。我们用塑料袋可以装东西,用布袋也可以装东西,为什么有的人要花几十万去买一个装东西的容器呢?
面对丈夫的疑惑,顾佳说道:“我说有这个包,我才能存在与她们的合影里,就得用她们喜欢的包包作为敲门砖,这可能是我进入她们合影里最快的办法,这不是一个包那么简单,它是武器。”
耶鲁人类学博士薇妮斯蒂·马丁在她的《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一书中有提到:“上东区是个阶层分明的地方,你所拥有的东西,是在告诉别人你属于哪个阶层,以及你有多少财富,人脉与力量。”《三十而已》中的
所以商品不只是功能上的,还在符号上表达了一种共享的意义。
人们会用一个共享的、符合大家期待的、可接受的消费模式和消费水平来评价一个人。如果与这一标准不一样,人们就会排斥你;如果你遵循这个标准,人们会羡慕你,会带来尊严、快乐、身份认同感,所以这也变成一种社会控制机制。
我们之所以去购买实际需要之外的商品,是因为此时商品已不只是客观的物体,我们购买的是某个商品的社会符号所带来的的意义,当我们拥有这件东西时,我们想要的是背后的社会认同,人们用商品来定义自己的身份。
所以在我想要买一个跑步机时,我要的不仅跑步机,更是对背后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健美的身材、自律和积极的心态、以及时髦都市白领形象的认同和期待。
3.为什么停不下来买东西的手
(1)外在环境的推动
叔本华说:人可以决定自己要做什么 却无法决定自己想做什么(A man can do what he wants,but not want what he wants.)
你觉得自己是个精明的消费者吗?
我们的读者当中肯定有一群省钱小能手,能够花最划算的钱买到最好的东西。但是回到最开始,是什么时候你有买这件商品的念头的?它是从哪里来的呢?
同样是想保持身体健康,我奶奶就没想买一台跑步机,她甚至都不知道跑步机是个什么东西。
在纪录片《无节制消费的元凶》中,记者雅克·佩雷蒂(Jacques Peretti)通过对制造商、心理学家的走访,为我们揭示了我们的消费行为是如何被商家有计划、有预谋地操控着。
1.计划报废
为什么现在的东西好像质量没有以前好了?
或许这不是你的错觉,而是现在的东西质量真的变差了。《无节制消费的元凶》中提到,早在20世纪20年代,聪明的制造商们提出一种理念,通过人为地缩短产品的使用寿命,以促进消费,这种理念被称作“计划报废”。在制造商的计划中,原本能用得更久的东西在合理的使用寿命内坏掉了,促进了消费者对该产品的再次购买。
最初这个理念用在灯泡上,原本使用寿命有2500小时的灯泡被人为降低到1000小时,随着这个理念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产品在“合理的有效期”内报废,像是洗衣机中极易损坏的加热元件、还有打印机的墨盒。
我们在父母家里可以看到他们结婚时买的热水瓶、电饭锅、电视机,现在都还可以正常使用,但是反观现在的电器,可能买回家几个月就会出点小毛病。
2.有序制造不满情绪
手机还能用,我们为什么要换新款?去年很喜欢的衣服,怎么今年看起来就很土气?
纪录片中提到的另一个促使我们消费的原因:为了让大家能够产生自发淘汰、再购买的行为,商人们开始创造所谓的“潮流”和“时尚”,由此产生了——“有序制造不满情绪”。
还记得刚开始上淘宝买衣服时,淘宝上什么风格的衣服卖的最火吗?有个关键词叫“呛口小辣椒”,后来渐渐出现欧美风、森系风、复古风、韩系风等大的流行方向,然后再到去年昙花一现的BM风、纯欲风、千禧辣妹风到今年的时髦值分子分等等。时尚的关键词每年都在变化,所以去年你还很喜欢的衣服,今年不知道怎么就变“土”了,一到换季就没衣服穿,然后怀疑去年此时在裸奔。
不仅是服饰,电子产品、汽车、家居风尚等所有日常的潮流变化,最终指向的也都是消费。
潮流易逝,但消费永存。
3.利用恐惧本能
人类最基本的情绪是什么呢?
不是开心,不是愤怒,不是哀伤,而是恐惧。
在生命诞生之初,我们只有恐惧,才能够存活下来。
而随着个人和社会的成长与发展,触发人们恐惧和焦虑的事物越来越多,从生存延伸到身心健康、外貌身材、财富积累、社会交往等方面。这些我们产生恐惧的原因,就成为了商人们最好的机会。
今年3月份,国际日化巨头宝洁在自己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一篇名为“女人脚臭是男人的5倍”等内容的广告”。但让宝洁没有想到的是,该广告一经发出便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激烈讨论。不少网友认为,宝洁该广告存在明显侮辱女性的性质。其实这条广告也是想要利用人们的恐惧本能,但实在过于生硬和过时,被日益觉醒的女性主义误打误撞的识破了诡计。
(2)内在状态的渴求
缓解孤独:孤独也是购物的催化剂。研究表明,当你在一段时间内感到非常孤单空虚时,大型商场里明亮的灯光、彩色的招牌、欢快的音乐都给人以愉快的刺激。
提升自尊:从小遭受漠视的人,往往也会自尊水平较低,渴望得到表扬。因此,他们会将消费和他人的尊重感挂钩,往往会吹嘘自己的消费,迫切地与他人分享和炫耀,希望华丽的衣服和首饰能够得到别人的赞美。但是这种消费带来的自我价值提升感转瞬即逝,于是,他们不得不继续购买更多。
焦虑的缓解:你有没有发现,疯狂剁手的瞬间,让你像个小孩子一样,你特别想要一样东西,现在就要马上就要买到手。
消费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让我们与世界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少,
线上购物对人的孤独感的影响
与真实世界脱节
如何减少购买行为?
(1)少看,少听,少接触
少打开购物网站,少看带货直播,少逛商场。60年代的百货商店,售货员主要是看货品,别让人偷了;而现在则是鼓励大家多感受多试。我毕业的第一份工作是男装销售,带新人的组长说:“一定要给顾客成套搭配,要是让我看到你们在卖场给顾客拿一件衣服试,下班就来收银台交钱;要让顾客多试,试得多才会买得多。”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清楚自己的需求,而购物网站、商场、广告、带货直播把消费的观念植入我们的脑中,让我们误以为是自己的选择和需要。
我八十岁的奶奶为什么不想买跑步机?因为她不上班也不上网;但是她想要买双足力健老人鞋,因为她看电视。
(2)尽量用现金购物
有学者做过实验证实,现金消费、信用卡、微信转账消费给人们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把钱从钱包掏出来消费,人是有痛感的;信用卡付款、手机付款,消费支出显示的是干巴巴的数字,它带来的痛感减轻了。而且现在许多地方消费都是电子支付更方便,现金会更麻烦,增加支付的的阻力,或许也能减少我们的消费行为。
(3)制定消费计划,在能力范围内买优质的经典产品
了解自己每月的固定支出,做好每月的消费规划。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提前规划出生活缴费、交通出行、买菜日用、教育学习等支出,再给自己规划一些零花和应急费用,用于购买服饰、电子和其他自己想要的东西或应对突发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在能力范围内购买优质的经典产品。这一条对于服饰家居很适用。其实对于我们大多数不从事时尚工作的人来说,吃穿用频次最高的还是基本款单品。购买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优质经典单品,可以让你在感到舒适的同时,也减少了搭配的烦恼,让你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其他的事。
(4)去做一些能看到“你的痕迹”事情,在日常中找到心流体验
我本想写找到能让你投入精力的事,但我们很多人会处于一种“空心”的状态,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做什么,不知道什么能让自己灌注注意力。所以我觉得做一些能看到“你的痕迹”的事可能会更具体。比如你看了一部电影很有意思,你可以写段文字记录你的感受和看法;比如我看了《无节制消费的元凶》这部纪录片,利用其中的观点形成一篇推文;抽出时间把家里卫生搞干净、做一桌子饭菜、运动出一身汗都可以,形成一些可观可感的结果,留下你行动的痕迹。在这样的过程中,你或许就能找到那些能让你投入精力的事情,获得充实感和满足感,从而避免用消费和囤积去填充内心的空虚。
(5)充足睡眠,健康饮食,规律运动,跟人交流
无论对于什么毛病,这一条都是基本,而且非常有效,但却总被忽略。这是我们身心稳定的基础,当觉察到自身有某种强烈的需求、愿望、情绪时,我们的身心一定处于某种不稳定当中。我们内心对某些挑战、挫折、恐惧、可能面临的巨大变化的焦虑被转换成消费、酗酒、发脾气、嗜睡、暴食等等形式表达出来。越是这种时候,回归到那些让我们能够掌控的最基本的东西、让我们的双脚能够紧紧贴在大地上事情,让自己获得安全感,越能让身心稳定下来。
写在最后
我们要警惕消费对人的异化,但倒也不必什么都不买,矫枉过正反而会物极必反。因为欲望,这个世界才变得多姿多彩,让人充满活力。所以我不会什么也不买,也还会接着买些没那么有用的东西,控制在自己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在生活可以朝正向发展的前提下就可以了。
让消费成为感知世界和认识自我的一种方式,而不是枷锁。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身体知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