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金洁
- 审核:
- 时间:2025-06-12
- 点击:112
- 来源:动力工程系
为深化产教融合,赋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6月7日,动力工程系在教学楼100报告厅举办以 “双碳背景下的火电机组和金属材料的发展”为主题的专题报告会,报告会邀请中国能建安徽电力建设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技术质量信息部和人力资源部副主任、学院省级产业教授刘亚芬老师主讲,动力工程系全体师生参加。
当前,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与行动。我国庄严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这不仅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更是对我国能源结构转型、产业技术升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与挑战。能源电力行业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主战场,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与重塑。其中,传统火电作为当前电力供应的“压舱石”,其清洁高效、灵活智慧的转型发展路径,以及支撑这一转型的关键技术——特别是高性能金属材料的研发与应用,成为业内高度关注的核心议题。
报告会上,刘亚芬紧密围绕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从宏观政策到微观技术,从火电机组面临的转型压力到金属材料研发的关键突破,为我们清晰解读了我国能源电力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宏伟蓝图与技术路径。不仅深刻剖析了当前火电技术升级改造的迫切需求,特别是高温、高压、长周期运行条件下对金属材料提出的严苛要求,还展望了新材料、新工艺在提升机组效率、延长服役寿命、降低碳排放方面的巨大潜力。报告既有对国家战略的精准把握,又有对行业痛点的深刻洞察,更有对技术前沿的敏锐捕捉,特别是将企业一线的宝贵实践经验和人才培养需求融入其中,为能源动力类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思路和方向。刘亚芬寄语全体同学:要把握能源变革机遇,既需要扎实专业基础,也需要拥抱数字化、智能化的创新思维,号召同学们积极投身于绿色低碳发展。
这场报告会,不仅是一次专业知识的盛宴,更是一次生动的产业教育课。它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双碳”目标并非遥不可及的口号,而是正在深刻重塑我们能源行业的技术图谱和人才需求。它要求我们的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传统专业知识,更要具备拥抱变革、学习新知、应用新技术的能力,特别是对材料科学、智能化、低碳技术等交叉领域的理解和实践能力。刘亚芬老师作为省级产业教授的身份,使得她的分享更具针对性和指导性,真正体现了“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精髓。
此次企业专家、产业教授进校园活动,搭建了产业与教育的沟通桥梁,让学生近距离接触行业前沿动态。动力工程系将继续深化校企合作,推动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对接,助力学生在能源革命浪潮中找准职业定位,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
(供稿:金洁,一审:曾国兵,二审:周柏松;校核:张静)